第19章 钢铁生命线
第19章 钢铁生命线
1942年,槟城乔治市码头,在战火阴霾的笼罩下,仿佛一座被硝烟吞噬的孤岛。海风裹挟着咸涩与焦糊的气息,如凶猛的野兽般疯狂地扑来,试图将所有的不安与恐惧,强行灌进每一个人的肺腑。码头上,货物杂乱无章地堆放着,不少已被战火熏得漆黑,散发出刺鼻的气味。远处,几座仓库的屋顶被炸出了大口子,破碎的木板和铁皮在风中摇摇欲坠,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暴行。
“刺桐号”静静停泊在码头边,宛如一位久经沙场、满身伤痕却依然坚毅的战士,此刻正默默积蓄着力量,准备迎接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。巨大的烟囱中,喷出混着星火的浓烟,那浓烟滚滚升腾,好似一条沉睡后苏醒的巨龙在愤怒地喘息,又仿佛是向天空中肆虐的侵略者发出无畏的挑战信号。轮机舱内,刺鼻的机油味与乙炔火焰燃烧的气味相互交织,浓烈得几乎让人窒息。舱内灯光昏暗且闪烁不定,昏黄的光晕映照出人们忙碌而疲惫,却又充满决然的身影。
林国泰脚蹬牛皮靴,在微微渗水的钢板上小心翼翼地踱步。每一步落下,都伴随着轻微的“嘎吱”声,仿佛是在与这令人压抑的紧张氛围,合奏一曲低沉而紧迫的乐章。他眉头紧锁,浓密的眉毛几乎拧成了一个结,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焦虑与坚定不移的决心。焦虑,是因为时间紧迫得如同沙漏中所剩无几的沙子,任务艰巨得仿佛横亘在面前的巍峨高山,他们要在日军如鹰隼般锐利的眼皮底下,争分夺秒地完成对“刺桐号”的改造,将其打造成一条能够冲破重重封锁,为抗战前线输送宝贵物资的钢铁生命线;而坚定,则源于他心中那炽热如焰的对祖国的热爱,以及对肩头这份神圣使命的担当,无论前方荆棘丛生,还是惊涛骇浪,他都绝不退缩半步。
四十名惠安籍焊工全神贯注地操作着乙炔火焰,切割着货舱隔板。他们脸上戴着防护面罩,只露出一双双专注而坚定的眼睛,那眼神犹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,透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。乙炔火焰发出“滋滋”的声响,喷吐着炽热的蓝色火苗,奋力切割着坚硬的钢板。火花四溅,恰似节日里绽放的绚丽烟花,却又带着致命的危险气息。这些飞溅的火花落在地上,瞬间便熄灭了,仿佛在无情地提醒着人们,这不是一场欢乐的庆典,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、与死神较量的殊死战斗。
老轮机长张阿财佝偻着腰,在蒸汽压力阀旁忙碌不停。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,每一道皱纹都像是一条深邃的历史沟壑,记录着他在茫茫大海上漂泊的漫长岁月。耳后那道醒目的疤,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狰狞恐怖,那是二十年前在丹绒巴葛船坞,被英籍监工无情鞭打的印记,是他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,也是殖民压迫残酷暴行的铁证。他一边调试着压力阀,一边口中念念有词:“老伙计啊,咱们这次可得争口气,千万不能掉链子。”那语气,仿佛在与这台相伴多年的老机器倾心交谈,试图从它那里汲取力量和信心,一同闯过眼前这道生死难关。
“少东家,无菌舱的锡板不够了!”护士长陈雪兰匆匆赶来,她一把掀开防雨布,马尾辫上还沾着些许橡胶碎屑。这个毕业于槟城医学院的姑娘,平日里温柔善良,总是带着甜美的笑容,如春日暖阳般给人温暖。可此刻,她却满脸焦急,额头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,眼神中满是担忧与不安。她手中捧着一些奎宁药片,正准备塞进轮胎内胆,每片药上都印着南侨总会的“刺桐花”暗记,这些看似普通的药片,承载着无数伤员生的希望,是他们在残酷战争中与死神抗争的救命稻草。
林国泰闻言,神色瞬间一紧,心脏猛地一沉,仿佛坠入了无底的深渊。无菌舱的锡板是保障药品安全运输的关键所在,如今却短缺了,这可如何是好?但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与迟疑,迅速抓起对讲机,大声喊道:“二副,把三号货舱的暹罗大米全抛海!腾出空间铺锡板!”他的声音在轮机舱内回荡,坚定有力,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仿佛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,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事情的紧迫性和严重性。
话音刚落,甲板上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金属摩擦声,那声音尖锐得如同指甲划过玻璃,让人浑身起满鸡皮疙瘩。众人皆是一惊,林国泰更是快步冲出轮机舱。只见伪装成货柜的博福斯高射炮在吊装时擦出了火星,那星星点点的火花,在这紧张的氛围中,犹如一颗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。这突如其来的变故,让林国泰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,他的心跳急剧加速,仿佛要冲破胸膛。如果被日军侦察机发现这一情况,后果将不堪设想,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,无数人的生命也将受到威胁。
“慢着!”大副林清河一个箭步冲上舷梯,他左脸留着弹片伤痕,那是他在过往战斗中英勇无畏的象征,犹如一枚闪耀的勋章。他曾是陈嘉庚橡胶厂的罢工领袖,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过人的智慧。此刻,他的眼神中透着超乎常人的冷静与果断,仿佛一汪深不见底的寒潭。他迅速掏出怀表,动作娴熟地校准角度,然后大声喊道:“等探照灯扫过西南角再动!日军侦察机的摄影间隔是 37秒!”他的声音坚定有力,犹如洪钟般在空气中震荡,仿佛是在黑暗中为大家指引方向的明亮灯塔,给慌乱的人们带来了一丝镇定和希望。
底舱内,传来一阵悠扬的闽南语歌谣。六十岁的焊工李伯正用《过番歌》的调子,耐心地教导着学徒:“锡板接缝要留三毫隙,热胀冷缩才不裂......”他布满老茧的手掌轻轻抚过舱壁,那里用朱砂画着二十年前陈金钟设计的蒸汽机图纸。这些图纸,不仅是技术的传承,更是家族精神的延续,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期望。李伯一边唱着,一边回忆起年轻时跟随长辈出海的日子,那些日子虽然艰苦,但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。在这艰难的抗战时刻,这些回忆如同温暖的炉火,给予他力量和勇气,让他能够坚定地站在这里,为祖国的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“阿伯,为啥一定要留三毫隙呀?”一个年轻的学徒满脸好奇地问道,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。
李伯笑着摸了摸学徒的头,那笑容里满是慈爱和耐心,说道:“孩子,这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呐。海上的环境复杂多变,温度变化大得很,如果不留这三毫隙,锡板热胀冷缩就容易裂开,到时候无菌舱可就保不住了。咱可不能让那些药品受一点损伤,它们可都是救命的宝贝,是无数战士活下去的希望啊。”
学徒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眼中充满了对李伯的敬佩之情。他暗暗下定决心,一定要像李伯一样,努力学习焊接技巧,为抗战出一份力,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力量,也要全力以赴。
林国泰听到底舱传来的歌谣和对话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,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他。在这艰难的时刻,大家依然坚守岗位,传承着技艺和精神,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团结一心的精神,让他对完成任务充满了信心。他深吸一口气,转身回到轮机舱,继续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大家的工作。
“张师傅,蒸汽压力还能再提高一些吗?咱们得加快速度。”林国泰走到张阿财身边,关切地问道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急切。
张阿财抬起头,看了看压力表,眉头皱得更深了,说道:“少东家,再提高压力,机器可能会承受不住。不过,为了完成任务,我拼了这条老命也得试试。我会时刻盯着,有问题马上处理,绝不能让机器出岔子。”
林国泰拍了拍张阿财的肩膀,感激地说道:“张师傅,辛苦你了。咱们一定要在日军发现之前,完成改造,这关系到无数人的生死存亡,咱们绝不能失败。”
陈雪兰在一旁忙碌着,将奎宁药片小心翼翼地塞进轮胎内胆,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。她一边塞,一边在心中默默祈祷,希望这些药片能够顺利送到伤员手中,减轻他们的痛苦,让他们重新燃起生的希望。她想起了在医学院时,老师教导他们要救死扶伤,要用所学的知识去帮助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们。如今,她终于有机会为祖国的抗战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,虽然前方危险重重,充满了未知和挑战,但她毫不退缩,眼神中透着坚定和勇敢。
“陈姑娘,这些药真的能救很多人吗?”一个水手路过,好奇地问道,眼中带着一丝疑惑。
陈雪兰抬起头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,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,说道:“当然能。这些奎宁药片可以治疗疟疾,在战场上,很多战士都因为疟疾而失去了战斗力,甚至失去了生命。我们把这些药送过去,就能让他们重新站起来,继续抗击日军,保卫我们的祖国。”
水手听了,眼中充满了敬意,由衷地说道:“陈姑娘,你真了不起。我们一定保护好这些药,哪怕拼了性命,也要安全送到目的地。”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每一秒都仿佛无比漫长,“刺桐号”上的工作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。外面,日军的侦察机时不时在天空盘旋,那刺耳的轰鸣声如同恶魔的咆哮,让人胆战心惊。探照灯的光芒在海面上扫来扫去,仿佛一条条贪婪的巨蟒,在寻找着猎物。但“刺桐号”上的人们毫不畏惧,他们凭借着智慧和勇气,与敌人巧妙周旋。
突然,一声尖锐的警报声打破了平静,仿佛一道晴天霹雳,让所有人的心都猛地一紧。原来是日军的巡逻艇朝着码头驶来,那艇身如黑色的幽灵,在海面上划出一道冰冷的弧线。林国泰的心猛地一沉,他迅速做出判断:“大家不要慌,继续手头的工作。按照原计划,保持隐蔽,千万不能露出破绽。”他的声音虽然低沉,但却透着一股让人安心的力量,仿佛给慌乱的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。
众人纷纷点头,强压下心中的紧张和恐惧,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工作中。林清河紧紧盯着巡逻艇的动向,手中紧紧握着怀表,他的手心已满是汗水,但眼神却无比坚定,准备随时发出指令。张阿财则更加小心地调试着蒸汽压力阀,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压力表,确保机器的稳定运行。陈雪兰将最后一片奎宁药片塞进轮胎内胆,然后迅速将其藏好,她的动作敏捷而熟练,仿佛这已经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。
巡逻艇越来越近,艇上的日军士兵用望远镜观察着码头的情况,他们的眼神中透着怀疑和警惕。林国泰站在轮机舱的窗边,心脏砰砰直跳,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,仿佛是在为这场生死较量倒计时。但他的眼神却无比坚定,犹如钢铁般不可动摇。他在心中默默想着:“一定要挺过去,我们不能失败,祖国和无数同胞都在等着我们。”
就在巡逻艇即将靠近“刺桐号”时,林清河突然喊道:“准备!”众人屏住呼吸,大气都不敢出,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。所有人都紧绷着神经,等待着关键时刻的到来。巡逻艇在“刺桐号”旁边停留了片刻,那短暂的片刻,却仿佛无比漫长,每一秒都让人感到窒息。然后,巡逻艇缓缓开走了,艇身逐渐消失在黑暗的海面上。
“呼……”众人长舒一口气,紧张的气氛终于缓和了一些,仿佛一块压在心头的巨石终于落了地。林国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,那汗珠顺着他的脸颊滑落,滴在脚下的钢板上。他说道:“大家继续,我们不能放松警惕,危险随时可能再次降临。”
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“刺桐号”上的人们争分夺秒地工作着,仿佛一群不知疲倦的蚂蚁。终于,在夜幕降临之前,完成了对“刺桐号”的改造。林国泰站在甲板上,望着焕然一新的“刺桐号”,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这艘凝聚着众人心血和希望的船,此刻就像一座钢铁堡垒,散发着坚定而强大的气息。但他知道,这只是一个开始,更艰难的挑战还在后面,前方的路充满了未知和危险。
“刺桐号”即将启航,它将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,驶向战火纷飞的前线。在这条钢铁洪流中的生命线上,每一个人都将用自己的生命,捍卫祖国的尊严,为抗战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。而他们的故事,也将在这片波涛汹涌的大海上,继续书写,成为一段永不磨灭的传奇。